作者:杨杜,著名管理学家,J9九游会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ID:qyglzz)
J9九游会e洞察已获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管理咨询业务请洽:15967150643(手机及微信)
管理学家所讲的“管理学”和实践中管理者们所用的“管理”确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很多管理理论是为管理学者提供的理论而不是为管理者提供的理论,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管理学界习惯按照管理研究的方法来划分管理理论学派。创新了一种方法,就创新了一个学派。每个管理学派的理论展开都是依据其思维“范式”进行的,明白了各学派的思维“范式”,就基本掌握了理解其理论的指南。
我们要讨论的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三对六种基本范式及矛盾:
►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理论管理与应用管理
► 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
秋季高效班预习视频 14(1).zip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范式
根据研究方法的对象是“事”还是“人”,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以区别两种研究范式。
-
科学主义是指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研究管理中的“事”为中心的管理学流派群。
-
人本主义则是指用人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研究管理中的“人”为中心的管理学流派群。
在现代管理学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一段时间科学主义呈现强势,另一段时间人本主义又攻占了主阵地,正是两大研究范式力量的此起彼伏,才构成了异彩纷呈的管理学发展史。
“以人为本”对管理学研究影响深远。但中国人对科学主义也同样重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国的学习浪潮可充分证明。科学和人本本来就不是一对矛盾概念,两者并不矛盾。
“以人为本”的矛盾概念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是“以物为本”吗?那么,物包括什么?土地、设备、机械、原材料……这些并不是管理学中认为的很重要的管理对象。
若扩张一下物的概念,将资本也列入物的范畴,又有些牵强。由于以人为本的概念过于宽泛,所以我们认为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就须弄清“企业中谁是人”的问题,换句话说,是要弄清谁是“企业发展最可依靠的人”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目前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
第一,企业越来越成为边界虚拟的组织,顾客是组织成员吗?供应商是组织成员吗?员工家属是组织成员吗?组织成员的边界要很好地界定才能进行研究;
-
第二,企业的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是组织的财富,有的甚至是组织的包袱,总不能“以包袱为本”吧?
考察和反思迄今为止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人本主义观可以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脉络或基本范式,不用特意强调也很少有人会忽视或轻视它。
管理学研究中的另一重大脉络或基本范式,就是来源于泰勒并一直发展至今的以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观。我们认为科学才是能够与人本相对应(但不是矛盾)的概念。
科学管理的本质不是物为中心,而是“事为中心”。 以“事为中心”的管理也可以叫做“事理”或“事本管理”,为了符合人们熟悉和习惯的概念,我们在此使用科学管理的概念。
科学主义范式是以研究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中所要处理的事务或业务活动的本质规律性及偶然性为中心的管理学主线。它不仅仅指泰勒的科学管理,也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人要处理的工作、事务、业务、信息等所有的“事”及事之间的规律及偶然性的管理理论阵营。
与“事理”或“事本管理”相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在研究“人理”,即做人之理,用人之理,育人之理。所以才叫“人本管理”。
管理,就是管人理事,说得更明确一些是“让人做事”,因此必须要研究人理与事理。
但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并不是完全独立、不相往来的(见表1)。
理论管理与应用管理的矛盾范式
《现代管理理论》一书中,第一次将管理学分为了理论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这两种管理学研究的价值偏好有所不同。
理论管理学的价值偏好在于发现和创造知识,应用管理学的价值偏好在于选择和运用知识,终极目的是创造财富价值。理论管理学则要偏向选用科学研究法,应用管理学则可以选择非科学研究法。人们的研究目的分为理论目的与应用目的两大类。
从研究范式上,我们把管理学分称为理论管理和应用管理两个基本范式。
-
持理论管理观的研究者侧重于对组织的活动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以发现管理的规律、原则及形成管理理论体系为主要目的。
-
持应用管理观的研究者则侧重于对管理政策、管理方案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以解决问题和运用管理理论中的规律与原则为主要目的。
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管理学应属于应用学科或实践性学科,纯粹的理论管理学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是实践价值比较低。
这就是工商管理硕士(MBA)能够设立并流行的原因,本来不属于工商管理硕士的管理学硕士(MM)们,也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管理知识,这同时也说明了管理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不像经济学那样,因有较长期的研究历史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经济学体系。
应用管理观认为,管理应该是一门工艺学,管理要重视管理技能、管理行为和经验,而不必要去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必要去寻求管理中的所谓普遍真理。
他们认为管理学更接近于艺术而不是科学,工艺性的管理学带有技艺性质而不是像科学那样带有哲学性质。他们将艺术与科学截然分开,其实并不是反对管理中的科学方法,只是对纯粹的“完全脱离实践的所谓理论抱有反感,他们提倡的实际是相当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管理学’”。
抱有“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观念的中国人,大概不会对他们的应用主义观提出太多的异议。
看一看管理学者与管理者们的争论,就明白唯知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并存的情况了。
管理学者们更倾向于追求唯知性目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研究是为评定职称、写文章、为了凑工作量的目的等)。
而管理者们(包括积极深入企业的应用管理学者)则更重视实用性目的。
前者关心的主要是各种学说、假说能否成立,是否真实和系统,而后者常常从效率和效用的观点出发,关心的主要是理论在组织(企业)中实际应用成果及其大小。
那些“惟我独尊”的理论家们和“全知全能”实践家们有时很难说到一起,前者说“你那里没理论”,后者说“你那理论没有用”。
管理学家所讲的“管理学”和实践中管理者们所用的“管理”确实有着一定的距离。
很多管理理论是为管理学者提供的理论而不是为管理者提供的理论,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只能发表在期刊上供学者在自己的圈子里、用一套别人听不懂的术语交流和享受。其实,这没什么不好,只要有人享受就行。
反过来,管理者也不是只顾实践,一点也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理论就没有行动。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并总结出来了,一线管理者同样有着自己的管理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论叫做“管理者的理论”,以区别于“管理学者的理论”。
管理学者的理论与管理者的理论的不同,主要决定于其目标的不同。
一般而言,管理学者的目标是唯知性的,而管理者的目标是应用性的,因而是应用管理学。
似乎难以否认,现今应用管理观念位居主流。
由于企业管理者们的关心和影响,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作用好像可以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来解释,最为人们所推崇并获得了最多实践机会的管理学派,不是最好的,而是最有适应能力的学派。
人们经常说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是实践的“仆人”。马克思也批评以往的理论家只知道“解释世界”,却不明白更重要的应该是“改造世界”。
表2给我们一个有关理论管理观与应用管理观的大致区别。不过,这种单纯的两元比较法虽然形式上比较完美,但仔细分析起来,有些比较确切,有些则不大妥当。
比如,实践中也完全可能产生理论管理问题,而不仅仅产生应用管理的课题。
再比如,虽然理论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对真理的追求,实践者、应用者的兴趣在于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但是追求真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因而我们必须对具体理论学说做具体讨论。
与表1相比,理论管理基本接近于科学主义,应用管理则与人本主义区别较大。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矛盾范式
定性研究更接近于非科学方法,定量研究则接近于科学方法。
-
定性研究一般具有主观性、思辨性、直觉性;
-
定量研究则一般具有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
而结论的普遍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定性研究接近于矛盾管理方法。
很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很多管理学经典的成果和重要人物中,基本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有做定量研究的。他们的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们是理论的总设计师,他们是在勾画草图,不是某个细节的设计人员,更不是方案的实施人员。正如德鲁克所讲,管理研究人员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有无”的定性问题,还远没有到达“多少”的定量问题。
第二,他们的研究不严谨,甚至有很多漏洞,但正是这些漏洞才表现了他们的洞察力。他们很有思想,靠聪慧的头脑而不是靠大多数人常用的技巧和工具来创造知识。
第三,他们在构建理论,不是在验证理论,他们的研究中往往只有概念和命题,较少变量和模型。
第四,他们是在提出管理学新问题,开拓管理学新领域,揭示管理学的新方法论,开发管理学研究新工具。他们只做第一人,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的哪怕第二人。
第五,在管理学领域,他们似乎不仅在发现真理,而且在发明真理。他们的思想很显然在改变着组织的运作,至少是推动着这些改变。组织在按照他们的设想而修改或再造。这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某些研究有些相似——他们不仅在发现新物质,而且在创造新物质。
第六,他们的研究方法难以描述和规范化,因而也难以共享。我们大多只能根据他们优秀的研究结果来推测其一定有优秀的方法,但很难科学和条理地说清楚。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不容易学到。
卓越的研究者总是想方设法使研究在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保持结构的简单,保持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满足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需要,并与管理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他们关注研究成果的真正贡献,而不是非要上核心期刊。
他们关注探索性的重大研究,而不是仅仅看其中有无数据模型和公式。
他们欣赏逻辑还不清晰的创新性、萌芽性观点,而不是对别人提出观点的商榷的再商榷,检验的再检验。
不过,每当有一个新的管理领域为大师级管理学家所创新和开拓,就会出现一大批验证该理论的定量研究者。
-